重庆大学: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战略重大篇章|重庆教育“十四五”发展成就特别报道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跨越发展。“十四五”以来,重庆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支撑。

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学校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实施“强基、创新、铸魂、引领”四大工程,深入推进首批“全国党建示范工作高校”建设,持续构建与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十四五”时期,1人入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1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1个工作室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2个二级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学院”,6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5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纪律和作风建设不断巩固,“一校一策”巩固深化中央巡视整改有关做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8件廉洁教育作品入选教育部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创新推进数字思政建设,成功推出AI辅导员“润欣”,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共建高校”(全国十所),有关做法获评“2025年中国高校数字化优秀案例”。

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先后撤销、整合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0个,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建造技术”等交叉学科学位授予点。着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大力支持重庆大学数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数字人文研究院等建设,西南理论物理中心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考核并获后续支持;加快布局建设“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全力推动流体与趋化数学解析、量子材料与器件、先进电能源化学、生物建造技术、科学智能等前沿交叉学科平台建设,获批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建设试点单位。促进医工交叉融合,新医科建设成效显著,获批肿瘤与病菌靶向新药创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智能肿瘤学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附属医院增至9家。持续高强度支持机械、电气、土木三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加速迈向世界一流前列,辐射带动相关支撑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在机械传动、新型电力系统、钢结构工程安全、镁合金结构材料、三维透射电镜技术等多个方向达到全国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学校大能源、大制造、大建筑、大人文、大信息、大健康等领域学科特色日益彰显,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新增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万分之一、计算机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千分之一;材料科学、化学稳居ESI世界排名前千分之一,位次持续提升;新增6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百分之一,总数达16个。10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名。

人才培养达到新水平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推进本研贯通培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本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招生专业由109个优化至86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个,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68门。“曙光计算机拔尖班”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学校入选计算机“101计划”首批试点高校,着力培养重庆“满天星”行动急需人才。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十所)和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牵头建设教育部重庆高等研究院,高质量共建智能汽车技术学院,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体系,大力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形成的新工科教育“重大经验”共同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牵头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学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原创舞蹈《手龙人》登上央视春晚,学生跑团在全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总决赛连续两年获得总冠军。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各层次优秀人才1.1万余名,超六成进入国家部委、央企国企等重要单位,近六成扎根西部,近四成留渝就业创业。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高水平承办第八届“互联网+”大赛,重大学子多次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各类金奖,连续捧得“挑战杯”竞赛“优胜杯”。

科研创新实现新突破

坚持“四个面向”,大力推进科研模式和创新范式变革。加快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体系,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牵头建设的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优化重组,新增3个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空间电能变换与无线传输”关键核心技术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新增非线性分析数学与应用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面向战略急需,支持新建核能技术创新研究院、工业母机创新研究院、智慧医疗装备研究院、低空技术发展研究院等多个新型高端创新平台。高标准立项建设量子物质、未来芯片、智能超算等高端公共实验平台。“一室一策”推进各类国家级平台实体化运行,着力强化有组织科研创新,已在复杂修形精密传动、空间能源传输、镁基储能、超高分辨多维显微学、分布式光纤传感、小型核反应堆、生物建造、智能肿瘤学、山地城镇建设等领域形成国际领先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自然》《科学》《柳叶刀》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项重大成果。大力实施“头部企业”工程,与国家电网、中国商飞等35家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20余个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协同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学校科研经费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科技总经费首次突破40亿元,较“十三五”末接近翻一番,千万级重大项目较“十三五”增长107.14%。

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迭代升级“四层次七类别”人才引育体系,重视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体系建设,绘制“一体两翼三通道”人才发展蓝图,用好“渝跃行动”、新重庆引才计划等支持政策,大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十四五”期间引进专任教师近1000人,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增国家级人才近200人次。推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伦茨·克劳斯受聘为荣誉教授并在渝设立国内首个工作站。全面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积极构建“大先生”培育体系,引导教师潜心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3个,教师获得各级各类荣誉70余项。重点人才绿色通道人选万曼璐教授三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特聘外籍教授迈克尔·胡德(Michael Hood)院士获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国际合作开创新局面

深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落实“卓越大学合作计划”,积极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已同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覆盖13个国家的19所高校,与沿线8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建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城市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匈牙利先进激光与肿瘤早期发现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国际合作实验室,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自主无人系统安全与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探索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持续深化辛辛那提大学-重庆大学校企联合培养(Co-op模式),毕业生总体深造率达81.6%。推进实施国际合作“星火计划”,大力支持教师与国(境)外高水平同行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持续打造“留学重大”品牌。大力实施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培育资助计划,《镁合金学报(英文)》影响因子连续4年居全球同类期刊第一。

服务发展彰显新作为

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新使命新任务,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支撑力、贡献力和引领力。高标准建成重庆大学科学中心,牵头建设的嘉陵江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启动共建重大智谷,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领域,高标准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推进共建重庆大学医学科技创新园,探索“医学+X”多产业跨界融合新模式。创新落实“一地一院一产业”合作机制,依托相关优势学科,先后与成渝地区30余个市区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共建22个新型校地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平台。实施“123成果转化实践路径”,重塑国家大学科技园,完善环重庆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大科技成果重庆市内转化的奖励力度,引导优秀科技成果在市内产业化落地发展。“十四五”期间,学校及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共计341项,合同金额5.57亿元,超过千万元项目9项,成立成果转化衍生企业14家,有效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重庆大学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紧扣服务重庆做实“两大定位”和发挥“三个作用”,系统总结“十四五”发展经验,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与时俱进加快“双一流”建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持续贡献“重大智慧”和“重大力量”。


来源:华龙网

链接: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420724753936650240/web/content_142072475393665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