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强国的提出与研究的兴起
199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教学与教材研究》杂志第4期发表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文章《强化“三个意识” 建设高教强国》,同年他在《北京高等教育》杂志第11期又发表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开创高等教育新世纪》。这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鲜明目标。这里的强化三个意识是:强化国际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强化素质意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改革意识走出中国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这个命题的提出是对持续多年的关于“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大讨论的总结,也是对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展望。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经提出,立刻得到高等教育界的热烈响应。高等教育界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研究开始兴起。
2007年12月21日至22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议上发表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并强调,“现在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根据陈至立同志讲话精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周远清会长的组织推动下,于2008年初启动“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课题。陈至立同志担任这一研究的总顾问。这一研究,至2014年6月结题,持续6年有余,参与研究的人员超过1500人,相关院校150多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持续时间最长、参加人员最多、组织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这一研究,产出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出版6部专著,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500多篇,有的成果提交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部分阶段性研究报告被政府采用,较好地回答了“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研究,不仅营造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良好舆论氛围,而且确立了“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念的合理性,并对国家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学术研究处于引领地位,对高等教育强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发挥了先导作用。
二、由学理研究到成为国家战略目标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序言部分明确提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目标;并且在“高等教育”一章中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012年3月2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作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分为五部分: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旨在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质量提升。该专项规划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
持续的学理研究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理论基础,党和政府确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政策吹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践的号角。从理论到实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了重大的跨越。
自此以后,党和国家的文件中一直强调教育强国的建设。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动员令。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并被纳入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中。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宏伟目标随即被列入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单独列章阐述,凸显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和支撑引领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教育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都是源自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概念和话语,在其他国家的教育政策语境中很少出现。在“高等教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两个概念上,先有“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后有“教育强国”的概念。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拓展和升华,“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和精华。
在这个时期,学会参与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讨论;承担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高等教育学术版的研制任务等,直接参与了国家重大政策的论证和研制工作。学会还组织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论纲》《高等教育强国之路研究——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标准、实现路径和监测指标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学会还开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开展了广泛的宣传。
需要注意: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中,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不断“提速”和“提标”。2010年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任务。2015年明确: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明确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显然,每隔五年,提高一次速度、提高一次标准;时间进度要求从2050年提前到2035年、标准要求从“基本建成”提高到“建成”,这种时间进度的提速和标准要求的提升反映了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新认识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高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了为什么要提速提标,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发展规律。
三、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的展望
2024年,召开了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教育的三大属性、六个特质、八大体系、五个关系、五项任务,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随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正式发布。现在,我们处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生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要增强以高水平教育科研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感,大力加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研究,需要着力在两个方面深化。
一是从“学理研究”向“行动研究”深化。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大政方针都已经确定,建设的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的研究应当聚焦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助力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实践,在实践中深化高等教育强国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学不仅是理论的科学,更是实践的科学、行动的科学。中国高等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就是中国建设卓越自强的高等教育体系实践的能动反映和凝练升华。
二是从宏观研究向中观、微观研究方向拓展和深化。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是一个内容无比丰富、领域极为广阔的领域。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要把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统筹推进。由于强国建设本身谈论的主要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因此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相应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宏观层次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仅有国家层面、宏观层次上的讨论研究是不够的。随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研究工作也要从宏观研究向中观、微观方向过渡和深化。
统筹三个层次的研究,应当各具特色、各有重点,共同为着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个伟大目标努力。
在宏观层面,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根本参照,围绕如何全面实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进行研究、监测、评价,提出理论分析意见和实际工作建议,要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如期实现保驾护航。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发展理论、繁荣学术。
在中观层面,一方面,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的实际,加强对省级统筹的研究,以总结经验、促进工作,推动省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推动高等学校的“院校研究”。“院校研究”的本质是发挥高校的能动作用,运用高校的合法自主权,研究高校自身条件以及所处环境,谋求高校的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只有一个个的高校发展好了,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因此,院校研究工作应该得到加强。
在微观方面,潘懋元先生曾强调,高等教育研究要更加重视微观教学研究。他认为:宏观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虽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所有宏观的理论、政策都只有通过微观的教学过程才能进入人才培养的实践。微观的高等教育研究有赖于宏观的高等教育研究确定价值、指明方向,而宏观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也只有通过微观的高等教育研究才能转化为实践。因此,潘懋元先生希望年轻的教育理论工作者能够重视微观教学过程方面的研究,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真正深入到实践中去,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潘先生所讲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关系是非常精到的。但由于宏观研究往往容易得到经费支持,受到领导重视,因此聚集了很大的研究力量,而需要落地落实的事却少人问津。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采取措施,支持开展微观教育教学研究,开展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包括AI进入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件真正的、本质性的大事做好。
在各个层次的研究工作中,都要坚持中国标准与世界眼光的统一。要坚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强国建设标准;又要坚持世界眼光,在全球视野下思考、在全球坐标中定义、在全球合作中建设。
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这个浩大的研究工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承担重大使命。必须在一些领域如宏观研究方面挑起大梁,组织得力队伍,起到引领和先锋的作用,力争取得标志性、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另外一些方面,则要利用学会的组织优势,包括发挥基层组织、成员单位的作用和学会的社会影响力,起到组织、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