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光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议题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具体到高等教育,简单说就是建成一个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或者按《纲要》的说法,就是实现“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想从理论研究者的角度,可能需要尤为关注如下基本议题。

首先,一个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不是简单化的数量化指标的达成,它更关联的是高等教育的品质,即是否能够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否能够产出大量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成果,是否能以立体多面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与此同时,它还表现为体系内外结构的协调与功能运行的顺畅,即是否能够为个体提供顺合其禀赋与兴趣的发展诉求,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与创新潜质,让其获得有尊严感的工作与生活,是否能够带动其他不同学段教育的观念更新,为所有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化发展营造氛围,是否能够契合社会经济与科技结构发展与变迁的需求,提升整体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其次,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既要有目标导向,更要有问题导向。对于当前高等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尾大不掉的问题,譬如千校一面,缺乏特色,重层次意识轻类型概念,重规模轻内涵,重指标评价轻品质与贡献力评价,人才培养体制僵化与规格刚性,缺乏个性化与多样性,管理体制与机制运行不畅,政府与高校行政部门控制与干预有余,高校及其师生自主探索与发挥不足,如此等等一系列问题,要展开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揭示其内在复杂机理的同时,能够提供既有针对性同时也有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缓解乃至消除这些长期妨碍高等教育品质提升的顽瘴痼疾,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扫清道路。

再次,自强卓越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切忌短期的效率化行为。高等教育体系与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长期的价值坚守与基本的定力。如何处理好稳定与变革、秩序与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完善治理结构,避免政策的盲动与反复,增强人们的政策预期,这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的基本前提。因此,保持独立性,广泛开展相关政策效果与效应的评价研究,是理论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既需要问题导向,更要有前景预判,既需要倡导自主探索,更需要拥有开放胸怀。面对未来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人口结构的变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及航空航天技术等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为行业产业结构带来的冲击,高等教育普及化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如此等等,作为理论研究者,应该具有超前意识,未雨绸缪,开展有战略眼光与见识的前瞻性研究。从而,为国家高等教育开放战略调整、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的超前布局、学科专业改造升级与结构性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互通与共融机制的畅通,高等教育服务于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能力提升,提供有真知灼见的对策与建议。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6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wie91mzlOXeBHEUcf48HA